当前,疟疾仍是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传染病。我国于2021年6月30日正式通过世卫组织消除疟疾认证。然而,目前我国每年仍有数千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偶有危重症及死亡病例发生,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风险持续存在。
01
疟疾是什么?
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疟疾患者和带虫者是疟疾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也可经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及母婴感染而传播。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02
疟疾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由于感染的疟原虫种、株和程度不同以及个体免疫差异,疟疾的临床表现不一。典型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和出汗。可伴头痛、乏力、呕吐、腹泻、肌肉和关节疼痛等,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恶性疟发热不规则,病情进展快,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出现严重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昏迷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疟疾的早期症状与流行性感冒极为相似,因此,大部分人容易将疟疾误认为感冒,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展开全文
03
哪些人容易感染疟疾?
所有人群均对疟疾易感,非流行区人群进入疟疾流行区感染风险较高。目前,疟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高度流行,东地中海、美洲地区也有流行。前往国外流行地区进行旅行、务工、商贸等人员均有感染风险。在我国云南等边境地区,接壤的境外地区为疟疾流行区,不仅有跨边境输入的疟疾病例,也有感染性按蚊飞越国境传播的风险,相对来讲,其输入再传播的风险较高。
04
我国已消除疟疾,为什么说还存在输入再传播风险
全球疟疾流行依然严峻。我国每年往来疟疾流行区的人员频繁,每年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3000例左右,死亡数例。我国原疟疾流行区的疟疾传播媒介按蚊广泛存在,疟疾传播的流行因素并未消除,将长期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土再传播的风险。
05
预防疟疾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防蚊灭蚊,避免蚊虫叮咬,是预防疟疾最重要的手段。前往疟疾流行区,应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长衣长裤、使用蚊帐等物理防护,使用驱避剂、蚊香驱蚊或服用预防性药物等化学防护,减少或避免在黄昏和夜晚蚊虫活动高峰期到户外活动。
06
怀疑自己患疟疾应采取哪些措施?
短期前往流行区回国后1个月内或长期旅居流行区回国后2年内,如果出现寒战、发热、出汗、腹泻、关节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旅居史,以提高诊断的及时性,减少误诊和漏诊。确诊疟疾后需按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物,避免出现复发和耐药。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重症,甚至导致死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