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礼堂中厅大门,就是后院。后院在紧靠常家街的北侧,有一座五间砖木结构的两层木板楼房,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共青团、纪检委、妇联、工会等都在此办公。院内有新移植的花木和一架葡萄藤(是拆民院时留下的),非常清新雅致,葡萄藤架下时常放着几辆自行车(当时我们叫它洋车)。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这个古老的旧县城,这里就算是很别致,很时髦的庭院了。
县委会东邻是县粮库仓,它是由民国时期纺纱厂院落改建的县粮食储存库。再向东约100米,就是晋龙骧将军王濬的故居。其大门口有石碑,上刻“王濬故里”四字。门前宽阔平整,石铺地坪,门东有两株千年古槐,相距约3米,一株直径约1.7米,一株直径约1.5 米,树高约7米,冠荫蔽日。这两株树可称谓千年“兄弟树”,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槐豆),绿枝翠叶,在微风的摆动下仿佛诉说着昔日王府的辉煌。
县城最宏大最雄厚的建筑莫过于文庙了。它座落在东大街中段北侧,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占地约一百多亩,大门口前有二十几层石阶,烘托着庙宇的雄伟高大。庙门是用红砖砌成的花墙,庙内有大成宝殿等庙宇群,它是河南省各县中见到的最大最壮观的殿庙,比阌乡县的县衙还要庄重辉煌。大成殿的东墙上镶嵌着一块刻有孔子画像的青石板,正殿与偏殿皆宽敞明亮,方砖铺地,殿前明柱悬挂着木制金色楹对。文庙院中,参天古柏摇曳庭院,苍翠如盖;庙宇殿堂鳞次栉比,璀巍厚重,古时为学宫。
文庙门前约40米宽的广场上,耸立着一座雄伟高大的照壁墙,它坐落于东大街和东关街的正路上,墙底厚约2米,长约15米,高约20米,墙根2米处由琉璃砖花草飞禽走兽图案砌成,“宫墙万仞”指的就是这里。红色的照壁墙顶是绿色的琉璃瓦,东西两头为凤头昂立,太阳一照闪闪发光;墙的内侧,有一个约6米宽和照壁墙等长的小院,小院中间开一大门,正对着孔庙的正门。
照壁墙东西两边,各建有一座飞檐高脊的琉璃瓦古式门楼,门框下左右蹲守青石狮子门墩一对,朱色的两扇大门上,各嵌有二排金黄色的水泡钉;门槛下,八台石阶整洁光滑,肃穆庄严。若要进入庙内,就必须先经过东门或西门,入小院内,进大院门,再登十几个台阶,方才能进入孔庙大门,这就叫三进院庭。当你站在照壁东门楼中间,东关街全景尽收眼底;站在西门楼中间,就能一眼看到东大街、西大街的繁华胜景。从东西两城门进入,这里是必经之道,路过这里的文武百官都要落轿下马,乐队停奏,以示对孔圣人的敬仰。解放后,这里是阌乡县第一初级中学。阌县虽小,可见儒家文化的深厚根基。
文庙西邻为阌乡学署,阌乡初级师范学校和阌乡第一完全小学都曾先后在此设办。学署的西邻是武庙,它坐北向南,上十几层石阶,就是正门,曰“山门”,其左右又有“东角门”、“西角门”。两尊近二米高的青石狮子镇守“山门”东西,庙内是二进式庭院,第一节院正中是献殿,殿东有钟楼和风伯祠,西有鼓楼和官厅。第二节院中是正殿和寝殿,殿东是三间“启圣宫”、西侧一小院是“僧院”和“禅堂”。解放后县公安局曾设此,1954年灵阌合县后,阌乡镇(第五区)政府设此。
(感谢周彦平老师提供老阌乡县城区图)
武庙西(公安局)约100米处,就是中山公园。它坐北向南,占地约1万平方米。大门是砖砌的门墩,上铸铁焊的拱形架,上镶嵌有“中山公园”四个金黄大字。进入园内,中山纪念堂最为醒目。此堂雄伟壮观,气势恢宏,为仿古建筑,高约8米,四檐八滴水,瓷脊琉瓦,拱斗飞檐,雕梁画栋,五彩缤纷,甚为辉煌。
大堂(舞台)坐南向北,前为广场。广场东边是两个滑坡,西有秋千、翘翘板供儿童玩乐,在当时实属罕见之物。绕过大堂向北,是几畦奇花异草和一鱼池,中有一赏亭台,台上放着石桌石凳。再向北,地势逐高,上一约50米长的土坡即到北崖之上,它是县城的最高处,比舞台下的平地垂直高约60米,此处建有一六角亭台,游人们可在此小憩。伫立于此,极目四野,向南能俯视县城的街巷及东西南各城门的重楼;向北脚下就是波涛滚滚的黄河,隔河相望,中条山起伏延绵,郁郁葱葱;向东望去,阌乡火车站列车南北往来烟雾腾绕,黄帝陵塚巍峨耸立,林木苍翠;向西瞭望,西关渡升帆起航,摇橹竟渡,傍晚的落日映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霞光万道,真是“长河落日园”诗句的真实写照。
六角亭西侧有间钟房,房中的木架上吊挂着一口高约1.3米,胸径约1米的喇叭口大钟,钟的北侧悬有一根椽粗的木杠,名曰撞钟锤。它就是阌乡城区的报时器,每当早上六时、九时、十二时、十五时、十八时、廿一时、廿四时(零时),钟声就会敲响。东至七里铺的雷家营,西至十里铺的高柏,南至程村塬的姚王,北隔黄河至芮城县的城南都能听到悠扬雄浑的报时钟声,给人们的生活起居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中山公园四周依墙新植有槐、榆、杨、椿树,青枝绿叶,郁郁葱葱,赏心悦目。为浇花木之便,园内还专打了一眼水井,并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城内居民经常到此休闲、娱乐,城外的乡民们进城办完事后都要到公园一游,欣赏从未见过的如此之美的园景。
阌乡县各项民众集中活动,节日庆典,每年正月十五闹元霄的社火队的落场,各个剧团来阌演出,杂枝团、马戏团、说书的、放电影等各项娱乐活动都在此举办。中山公园的兴起,把周围各行各业的生意兴隆推向了高潮,使东大街更加热闹繁华。
中山公园始建于1936年初(民国25年),时任县长张静波与驻守阌乡县城的国军黄鼎新旅长商议后,决定把位于东大街中段一块十几亩大的荒地修建公园,由县政府筹款,部队出兵整地,从开始到竣工共用时16个月,建成了这座美丽如画的出乎全县人民意料的中山公园。
阌乡人民为了纪念修园的有功县长和旅长还特意为他二人编了顺口溜“县长张静波,就把好事作,为民筑公园,美名代代传。”“旅长黄鼎新,为民真关心,率兵建公园,给民留纪念”,在城乡广为传颂。
从中山公园向西走过县医院、“泉协玉”中西大药房、“义盛和”等店铺,就到了十字街口,再向西即是西大街了。照相馆、理发店、牙科诊所、新华书店、澡堂、铁匠铺等店面罗列街之南北。阌乡县(衙署)人民政府位居街之正中,它坐北向南,宽敞的衙门口呈八字形状,大门洞左右蹲着近2米高的青石狮子,隔路和大门正对着的是县署照壁墙,墙高约7米,宽约10米。
县衙署共有五节庭院,长约150米。站在大门洞的正中间,一眼就能穿过大堂、二堂、三堂、四院的门,望见第五节院的上房中门。
县衙署的大门严若城闉(yin)、门洞上有重楼,二层楼曰“谯楼”,三层楼曰“鼓楼”。大门外建有二亭,左曰“申明”,右曰“旌善”。进大门第一节院是“仪门”,仪门房三间,东西各有一“角”门。仪门东是萧曹庙、土地祠和一小戏楼,仪门西是监狱。大门洞东侧上谯楼的阶梯旁,有一棵千年古槐,其直径约1.7米。虽然树已中空,但仍枝叶繁茂、绿荫遮日。和大树相对,门洞西侧是三间轿夫房。
走进仪门,即是第二节大堂庭院。大堂正房五间,高大宽敞。大堂旧名“牧爱堂”,清顺治七年(1650年)知县金镇改名为“集鸿堂”。堂之东为幕厅,堂之西为仪仗库,堂之南为戒石亭。堂之东西各有七间廊房,东曰“吏、户、礼、壮、快”,西曰“兵、刑、工、承、皂”之所,大堂后有三间“节爱堂”和三间“退思轩”。解放后此处更名为大礼堂。
第三节庭院为二堂四合小院。二堂正房五间,堂檐东西有对应园门。东园门内曰“东花厅”,院内有主房四间和东西偏房,为县丞署。西园门内曰“西花厅”,院有主房四间和东西偏房,为典史署。堂南为吏廨(官吏办公室),再向后就是第四、五节庭院,其左有书房院,右有厨房院等。
从十字街口向南就是南大街了,街长约300多米,宽约10多米,正通南城门洞。街两旁大都是一层木板式的门面店铺,像鲁迅笔下的曲尺柜台“咸亨”酒店也有几处。丝绸布匹、日用杂货、小食品、小酒楼、木匠铺、羊肉馆、理发店、修车铺、邮电局、中国人民银行等分列街之东西。
从南大街出了南城门洞就是南门外街。它是以洛(阳)潼(关)公路为市井的马路街市。从东到西约1千多米,街道全是小石子铺地,1922年修成的洛潼公路沿城南而过,解放后拓展成南门外街了。国营轧花厂、贾家牛肉店、花纱布公司、供销合作社、土产贸易公司、粮食局、客栈、骡马店、大小饭店、柴炭市场、牲畜交易市场、苗圃等分立公路两旁,每天街市车水马龙,赶集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腊月二十的三天年会,人山人海,把南门外街和城内的各主要商业街道拥挤的水泄不通。
阌乡县工会俱乐部就坐落在顺城东街的中部,它坐南向北,是一座小四合院,除办公用房外,内设有羽毛球场、舞池(留声机)乒乓球案、小锣鼓、腰鼓等配套娱乐设施,尤其是门前新开设的篮球场,常有各部门的代表队组织比赛,给人们寂沉单调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城内的其它街道大都是居民之家,农、工商杂居。城内多数居民都是以农为本,很多农户家中都喂养骡、马、驴 、牛,以备耕运,所以多户套门额上嵌有“耕读传家”的匾额。
城东门外向南约1公里处有“章家磨坊”。南城门外向东南1公里处是小南关村。向西南1.5公里处是南寨子村,由于该村地势高,原是迁移村,但没有被黄河水淹,现在依然保存完好,仍沿袭着老村名“南寨子”。出西城门,过小河1公里,便是西关村。过西关村1公里处是北寨子村,因该村地势稍高,拦洪水淹,但水退后,仍有遗迹尚存。
阌乡的庙宇殿堂布散在各街巷其间,凡是开封市(原河南省会)有的阌乡城内都有。
阌乡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名的“三义楼”、“同茂馆”是达官贵族的饭店,店内也是应有尽有了。但当地的特色小吃更是让人们赞不绝口:老战的油酥烧饼、张满年的大米粽糕、马喜老汉的水煎包、孙孟全的小米粽糕、冯振赢的甜脆酥芝麻糖、义盛和的南糖点心、李毛堆的杏仁油茶、烧鸡、张全贵的起面芝麻烧饼和卤肉锅、王黑娃的醪糟、刘文星的江米大枣粽子、老贾的牛肉、李文福的小磨香油、周玉娃家的米醋、老宋的羊肉锅等等都是阌乡人们至今难忘的美食佳肴,可惜由于多种原因,有好些小吃今天已经失传。
阌乡城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历代的进士、举人、贡生、秀才、五品、六品、七品的官员都史载有名。三国末期王濬大将军是我们阌乡城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智勇平吴,为三国归晋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时隔一千七百多年,但阌乡的后人们还是以他引以为荣。
可爱的阌乡县城,你昔日的辉煌还留存于在阌乡县城生活过的中老年人的记忆中。虽然县没城毁,但作为在你的怀抱中生活过的我们这辈人,永远都不会忘记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的能力,把你的灿烂的文明,厚重的历史传承下去,你将永远载入史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