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辨析

魂魄辨析

魂魄辨析

曾经有读者让我解读一下苏辙对道德经的“载营魄抱一”一章的解读,我把我的理解写在这里。

老子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闔,能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里多个问句,作为一篇论文,显然不是疑问。但你仍无法分辨这是反问还是质问。你无法理解他是说“载营魄抱一,难道你就能无离了吗?”,还是“载营魄抱一,你做到无离这么高的程度了吗?”。

这个信息由于没有上下文的对照,是已经丢失了,原文里是没有办法得到答案的。有个人说了句话,当时他怎么想的,你是不知道的。当时他当然是有想法的,但这个想法留下的信息就只有一句话本身了,你没有办法就从几个字上面挖出他当时的那个意思来。

而苏辙显然比我们更理解那个时代的语境,所以他给出的解读就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他是这样说的:

魄之所以异于魂者,魄为物,魂为神也。

《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魄为物,故杂而止;魂为神,故一而变。谓之营魄,言其止也。

盖道无所不在,其于人为性,而性之妙为神,

言其纯而未杂,则谓之一,言其聚而未散,则谓之朴。

其归皆道,各从其实言之耳。

我们和苏辙之间还有一个时代,既然他提到魂魄了,所以我们还得大概理解一下魂魄具体是什么。我查了一下汉典 zdic.net,我也不在这里引经据典了,把我最后的总结给出来:

魂魄最初的定义可能来自《易经》,苏辙的描述中给的就是这个定义。《说文解字》的解释认为魂是阳神,魄是阴神。用开以后,感觉魂魄都是我们现在常认为的“灵魂”,也就是独立于肉体的进行思考的那个东西。而中国文化把这个思考的东西再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感知客观的信息的部分,这是魄,

《注》曰:耳目之聪明,曰魄。

另一个部分是基于这个信息进行思考的部分叫魂。不管你信神信鬼,也不管你是对是错。你和人交流,其实心底下还是有那个一丁点的“共同理解”在支撑的。我们要理解苏辙的意思,先守住这“一丁点”的共同认识再说。

所以,我们现在理解苏辙的意思了:他用的《易经》的语义,把魄作为外感,把魂看做内思。内思是统一的,连续的,不被左右的,但自身主动变化的。而外感是固定的,被动变化的,是被左右的。按这个逻辑,魂驾驭魄。所以“营魄”就是驾驭魄,说的是魂对魄的控制力。言其止,是把魄停下来的能力。

道无所不在,魂和魄本身也是道发展出来的(如果读者已经看来本书前面原文解读,这个很好理解,因为道就是那个引起你的名,你的思考,你的感知的那个东西,你能感知魂魄这个概念,当然也是道引起的),道在人思考上的作用就称为这个人的“性”,而“性”的妙就称为“神”(妙是啥我不管,可能是interesting,可能是巧妙,也可能是眇,用作需要细看的微小,但在这个问题上的感受是一样的,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精华”吧),也就是说,“性”是表现出来的属性,“神”是左右这些属性的“本质”。

综合起来,所谓营魄抱一,就是魄随魂走,心中要什么,眼睛就看着什么。而不是眼睛看到什么,决定心要什么。

所以他说:

圣人性定而神凝,不为物迁,虽以魄为舍,而神所欲行,魄无不从,

而神常载魄矣。众人以物役性,神昏而不治,则神听于魄耳。

目困以声色,鼻口劳于臭味,魄所欲行而神从之,则魄常载神矣。

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段话就不需要多解释了。

综合来说,苏辙的解释是把那几个问句作为质问的,他认为老子的意思是:“你做到了吗?”。

补充:

我再多说两句,每个人处于自己的时代,手上可靠的信息都是有限的。但无论信息的对错,逻辑都可以是坚挺的。很多人知道了现代的信息,就觉得古人的逻辑不行,这显然不对,逻辑是超越“真实信息”的存在。这就好像程序是超越输入的存在一样,它本身就是真实的一部分。输入的变化,不改变逻辑的“真实”,只是导出不同的输出而已。

所以,你也许会觉得“哪里有魂魄?”,想据此来说“苏辙封建迷信”,再进一步想说他不对,你只是懒惰而已,你无法否认,“灵魂也许不存在,但人的感受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分了外感和内思这两种方向,而且两者是可以分离的”。

所以,苏辙的整个逻辑链非常坚挺,直到今天,还是非常稳固。这是依附大自然的力量,是“实事求是”的力量,是“求道者”的思维力量。是这种思想长生久视之道。如果你是架构师,应该明白,这也是软件架构可以生存得更久的核心战略。

这个逻辑,不依赖是什么文化,也不依赖你用什么语言去表达它。爱因斯坦发展了经典物理,是他要绕着经典物理的现象走,不是经典物理的现象发生了改变。所以现代的各种生产创造中,经典物理还是生生不息,这同样是道法自然的力量。

相关推荐